我说过,没有器质性病变就不是心脏病!吃治心脏病的药只能起到安慰剂作用,这来来回回讲了多少次,总是有人质疑中医就是瞎说!
你要是不信,只能说你无知!
老实说,我很怕接诊一些更年期的患者,因为她们这个阶段本身就比较敏感,还很固执,每次看诊,都要解释半天,一天看诊那么多的患者,每个都要解释一遍,我也累!
前段时间就有这么一位患者,40多岁,是名高三班主任!说是这几个月以来,总是存在胸闷、心慌,喘不上气的情况,病症发作时,要立马坐着拍拍才舒服!
这位患者担心自己是心脏病,担心得要命,医院做了检查什么也没查出来,就一些不痛不痒的小毛病,并不会造成她目前的症状,医生告诉她没有心脏病,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太过劳累,让她平时要劳逸结合,也没怎么给她开药。
这时她心里就不舒服了,怀疑医生不专业,不把小毛病当病,做了检查都看不出来问题来!
后来在网上看到我,也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让我给她瞧瞧,我当时是挺想拒绝的,因为当老师的,平时总跟学生说教,总是觉得自己的认识就是对的,要想跟这类职业的病人讲清楚,真的非常费口舌,但是她确实是非常痛苦,而且挂了大概一周的号才算排到号,我也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,给她看了!
按理说一名生物老师本不该有这样的想法,没病就是没病,非要说自己患有心脏病,难道非要医生告诉她,你心脏病很严重,活不久了,才是你想要听到的答案吗?
多少有些拎不清了!
刻诊:舌体胖大,两边有齿痕,舌苔白腻,看了她的各种检查之后,辨证结果非心脏病,而是体内痰湿太重,聚阻上焦,影响了体内阳气运行,自然会有胸闷、心慌的症状!
这是什么道理?
中医常说:痰湿是阴邪,就好比一团密布的乌云,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,而这太阳就是胸中的阳气,胸阳不振,所以胸闷心慌。
另外,如果刚好再碰到阴雨天,阴气加重,阴浊不降,症状还会加重!
要想再根源处,解决这个问题,就要把乌云给散开,让太阳的光照出来!痰浊下降了,病症就好了!
所以这种情况,要是用现代的检查机器是查不出来的,但是考虑她的年龄情况,也是需要做一个基础的排查的,这也是中医的一个短处,如果不想检查,也可以通过用药先尝试一下看是否有效,有效继续,无效,还是需要做检查的,找明病因方可。
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,就记载了一个专门治疗心脏闷痛的方子,讲的是“胸痹,不得卧,心痛彻背者,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。”,至今已流传余年!
这个方子就是瓜蒌薤白半夏汤,能顾很好的缓解因为痰湿堆积而导致的胸闷、心慌等症状,现多被用作基础方。
见方:瓜蒌、薤白、半夏、黄酒适量。
瓜蒌宽胸散结,使胸中聚集的阴寒散开,气机只要舒畅了,那么胸部烦闷的感觉也就消了!
薤白下气的作用特别强,能把心胸中的浊气一路荡涤下去,浊气一消,胸阳上升!
孙思邈就说了:“薤白,心病宜食之。”
此处所说的“心病”,即冠心病、心绞痛之类的心血管疾病,薤白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。
浊气解决了,那么湿气就该用到了,半夏,常被被称作祛痰神器,有很强的的降逆作用。
最后一味就是黄酒了,很多人看到这,觉得我就是瞎说的,先别着急,看完再说!
早在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篇即有酒的论述。
酒入药大体有两种方式:一是在炮制、煎服中佐用酒,如炙甘草汤;另一种是酒作为方剂的组成部分,就好比今天这个方子。
黄酒在这里作为温通经脉、通阳宣痹、调和气血、平和阴阳等作用,适当运用即可!
整个方子就是这样,不过又因患者存在焦躁、情绪不稳的情况,还需加入柴胡,疏肝理气,也具有缓解胸闷的情况!
提醒:方子需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辩证加减,并无通用剂量,如你讯在类似胸闷、烦躁、心慌心悸的情况,我可以帮助调方,但不会给通用剂量,也不建议自行使用,除非你医术高过我,自己给自己看!
我是心内科苏主任,你可靠的中医朋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