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夏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白鹤门第三二期医不识药,难成大医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 http://m.39.net/pf/a_4789147.html

今日话题

医不识药,难成大医

医不识药,难成大医

医不识药,难成大医

作者:祝浩东

本文为全国悦读中医之星评选获奖作品

自古成大医者无不精于药,盖自古医药本为一体,何曾分道乎?

纵观岐*先贤,凡流芳于世者皆深谙医道,亦精通药理。汉有张仲景,世称医圣,尊其方为经方,然细读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之后,观其用药,更知医圣乃药之大师也!书中所涉及中药炮制、中药制剂、中药煎法等知识,至今仍为我辈中人学习。明有李时珍,传世之作有两部,即《本草纲目》与《濒湖脉学》,可见其人非单纯药物学家,实为医药皆通的中医临床大师。再看那医术精湛,行医“生死人,攘臂自决,不索谢”的缪希雍,所著《炮制大法》一书实为我国第二部大型中药炮制专著。

由上可知,自古医家药家,同为一家。

明清之后,凡欲成医者,必先研习药。初为学徒,后乃成医;先学“本草”,而后“汤头”;四大经典,岂乏《神农》?

而现今中医学与中药学虽一脉同源,然毕竟分科而论。中医者,虽习《中药学》,却大多浅尝辄止,死记硬背,不晓炮制之法,不明药之来源。余乃基层中药人员,每见中医本科生、研究生来药房见习,不分“根茎叶”,不知“煅炒燀”,只闻其药名,不熟其药性,实在感触颇深!

近得《实用临床中药手册》一书,每每阅读爱不释手,感觉获益良多。此书将临床中药学与中药炮制学等内容合编成一册,旨在向读者提供面向中医临床的综合型本草书籍。同时,书中还将药物处方用名、采收加工、饮片性状等内容一一详述,实在难能可贵。阅读此书之后,我心中豁然一想,倘若中医生们能多读几本此类书籍,结合实践多了解中药来源、采收、性状、炮制等知识,必受益无穷。众医家切莫不以为然,须知“医不识药,难成大医”!非吾妄言,自当有理有据。

医不识药,难知传统药性和药理。

众所周知,传统中药药理并无“有效成分、成分含量”等这些现代研究概念,而是采用“比类取象”的手法,结合临床用药经验用“性、味、归经”等来解释一些药性和药理问题。比如女贞子的功效,古人认为其色黑且外形似肾,而有补肾之功。女贞叶凌冬而不凋谢,又果实成熟在冬季,故而药性偏凉。而墨旱莲茎叶折断以后有黑色汁液,故而能补肾、能止血。古人“冬至采女贞,夏至采旱莲”,因此有“二至丸”这个方名。

再比如,对于羌活独活二药功效区别,初学者不免混淆,但若闻得二药之气味,则知羌活气芳香而治上,独活气重浊而治下。现代医家不识药材气味,不知药材生长环境和采集时间,就无法深入了解某些中药的药性和药理了。

医不识药,难读古代医案。

中医古籍医案,实际蕴藏着许多医药知识及文化。对于中医药学者而言,若能细细品读,不仅可以学到知识,更能享受其中“理趣”。但如果医家不了解药,读起来就会倍感吃力。

譬如,假苏与紫苏并非同一种药,粉草与甘草却同样都是甘草。而对于古代医案处方中的那些药物脚注,则更包含了丰富的知识,其内容涉及炮制、产地、规格、用法等等。医家若对药物一知半解,则更加难以参透古人用药之精妙所在。

医不识药,难分炮制异同。

古人云:药不制,如兵不练。且看《本草纲目》中*连的炮制之法有九种,何时用生品,何时用酒炒等,则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,足见古人对中药炮制的重视。浙江名医陆拯老先生曾言道:“用药之妙,贵乎炮制”。若中医对中药炮制品了解不够,那么如何选用“最佳用药”就成为了一个问题。举个例子,医生若在处方中只开“半夏”,那么请问此乃生半夏还是姜半夏?又或者是法半夏还是竹沥半夏?各种炮制品功效有所差异,若医不识药,何以区别使用?

再比如,众医家可能都知道仲景栀子豉汤,但却不知道其中淡豆豉这味药制法实际大有学问。《实用临床中药手册》一书中就提到,淡豆豉自明代开始就用黑豆与桑叶、青蒿发酵而成,故而性凉;但另有用黑豆与麻*、苏叶等发酵而得者性偏温。不同地区淡豆豉的制法各不相同,那么医家在开栀子豉汤治疗胸中郁热之证时,是否该了解一下药房里淡豆豉的制法呢?

医不识药,难以满足临床需求。

祖国医药,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从《神农本草经》时代到今天,可以说“本草学”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,*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十分重视,中药研究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,都得到了空前大力发展。同时除了中药以外,藏药、蒙药、苗药等少数民族用药均已被挖掘开发。倘若为医者仍在死记硬背普通《中药学》知识的基础上止步不前,不求广博,那么知识面势必狭窄。而博采众方,厚积薄发也成了一句空话,同时也不能适应现在疾病的复杂多变。且我国幅员广阔,物种繁多,各地区用药品种与习惯不尽相同,有些民间草药、验方也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倘若为医者连是否有这个药都不知道,何谈灵活用药?

综上所述,中医学理、法、方、药四大体系,缺一不可!而医不识药,实难成大医。这里说的“识药”,是在所学《中药学》基础上再深入地“解读”、“认知”、“辨识”一些中药及其炮制品,或者再多了解一些教科书以外的草药等。这样才能在开方时得心应手,药到病除。有时,在遇到疑难杂症时还能出奇制胜。

古人云:用药如用兵。若为医中之帅,而不知兵将之禀性,何以调兵杀敌?何以用兵如神?此为阅读《实用临床中药手册》一书之感悟。在“医药分科”的新形式下,鄙人深觉,年轻的中医生们更应努力学习药学知识,切不可过度受专业限制而失“杀敌之兵”!

年8月于金华

后记

年,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首次举办“悦读中医之星”评选活动,本文提交之后,竟然获得了一等奖。后来,我与臧敏师姐的《平脉辨证》都被推选为全国悦读中医之星的参赛作品,并双双获奖。

三年前,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