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附子
白附子之名始载于《名医别录》,列为下品,并称“生蜀群、三月采。”苏恭曰:“本出高丽,今出凉州以西,形如天雄,本经出蜀群今不复有。”李时珍曰:“根如草乌头之小者,长寸许,干者皱纹有节。”凡此描述均似毛茛科植物*花乌头。但《本草蒙鉴》云:“巴群、凉州俱多,砂碛卑湿馋有。”所述产地生境与独脚莲相似,蜀群至今有独角连分布,四川称白附子;就*花乌头这物只分布在河北省北部以东至朝鲜,不可能是蜀郡、凉州所产。《本草原始》和《本草汇言》以及《本草汇》的白附子药材图均似天星科的白附(禹白附)。并且明代以白附子为主的名方如“牵正散”,“玉真散”等,临床使用必须用生禹白附,方可安全有效。可见此白附子在明、清时代已有临床应用。
禹白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,牛奶白附《中药志》,野半夏《江西民间草药》,野慈菇《泉州本草》,鸡心白附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
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.的干燥块茎。
生于荒地、山坡、水沟旁,海拔通常在米以下。
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(野);湖北省恩施、襄阳市(野);河南省辉县洪洲乡;陕西省汉中市勉县(野)。
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外皮,晒干。
生白附子除去杂质。
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2~5cm,直径1~3cm。表面白色至*白色,略粗糙,有环纹及须根痕,顶端有茎痕或芽痕。质坚硬,断面白色,粉性。气微,味淡、麻辣刺舌。
不分等级,均为统货。子根以个大皮细、饱满充实、断面白色、粉性大者为佳;母根粉性小,质量次。
辛,温;有毒。归胃、肝经。
祛风痰,定惊搐,解毒散结,止痛。用于中风痰壅,口眼?斜,语言謇涩,惊风癫痫,破伤风,痰厥头痛,偏正头痛,瘰疬痰核,毒蛇咬伤。
水分不得过15.0%(通则第二法)
总灰分不得过4.0%(通则)。
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(通则)项下的热浸法测定,用70%乙醇作溶剂,不得少于7.0%。
▼ 更多精彩推荐,请